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民间信俗(梅日更召信俗、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闽台送王船、清水祖师信俗、嫘祖信俗、波罗诞、悦城龙母诞、长洲太平清醮、鱼行醉龙节)

民间信俗.jpg

梅日更召信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

梅日更召信俗是在内蒙古地区寺庙用蒙古语诵经祈福而形成的融民众信仰仪式与民俗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梅日更葛根是18世纪蒙古文化史上杰出的学者、精通佛教理论的大师。1677年,在黄河北岸“海日图”(现达拉特旗境内)建立一座藏传佛教寺庙,称“梅日更葛根召”,即今位于包头市九原区梅日更召前身,是藏传佛教蒙古语诵经的发源地。梅日更召是当今世上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黄教寺院。

梅日更召用蒙古语诵经祈福仪式在蒙古族民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形成世代传承的有民众广泛参与的寺庙信俗传统。

梅日更召信俗表现形式主要有:农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举办大型查玛(即“会”),上层活佛喇嘛都到梅日更召大殿里诵经,转寺庙界石,喇嘛跳查玛舞。八月十五还举办赛马、摔跤活动。五月初五,僧人、民众祭祀乌拉山主峰、山石。七月十三,乌拉特西公旗杀公牛祭祀敖包。腊月二十三,喇嘛到百姓家颂祭火词。以上所有祭祀都要用蒙古语诵经。

梅日更召信俗的形成发展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沈阳市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是源于结绳记事形式、祖先崇拜性质的民族民间信仰,具有鲜明的锡伯民族特色。

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普遍和独有的全民族群体性信俗。沈北新区黄家乡八家子村吴吉山家族传承的喜利妈妈已历9代,四五百年历史。传说中“喜利妈妈”是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实际产生于游牧生活。“喜利”,锡伯语意为延续;“妈妈”,娘娘神,意思是在娘娘神的庇佑下,子子孙孙得以不断繁衍生息。所以,锡伯族自古以来就家家崇拜,户户供奉。

腊月十六是喜利妈妈的生日,当天族人将供品摆好,敬香鸣鞭。族人叩拜祖先和喜利妈妈。除夕夜敬祭喜利妈妈,是一个锡伯家族十分神圣的活动。由男主人将喜利妈妈请出,摆上供品,燃香叩拜。一直展示到农历二月初二,才收拢放回原处。这一天要吃特赫勒,即荞麦面。

喜利妈妈信俗,凝聚着深厚的锡伯族文化传统,是锡伯整个民族从古至今的一种文化特质,是联结民族精神的纽带。

 

闽台送王船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闽台送王船是在福建省厦门市沿海村落保留的崇尚“代天巡狩”王爷的一种民间信俗。

“王爷”信仰广泛流传于闽南沿海及台湾渔村,尤其盛于南台湾,与中台湾的妈祖信仰并称,俗曰:“南王爷、中妈祖。”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华藏庵内向王爷求“药签”信俗在闽南颇有影响。

“王爷”起源之说颇多,以王爷是代表天帝巡按人间善恶大神说为著。供奉王爷之庙多称“代天府”,王爷亦称为“代天巡狩”。

送王船是送瘟祈福的民间信俗仪式活动,清康熙年间《台海使槎录》卷二载:“三年王船,备物建醮。”乾隆《海澄县志》详细记载了己丑年(1769)冬举办的送王船仪式。

各地送王船活动时间不一,大多是三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制造木或纸王船一艘,请上王爷,载各项生活用品实物,信众簇拥,鼓乐相随,送至海边焚烧。

该项目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清水祖师信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安溪县

清水祖师信俗是发端于福建省安溪县清水岩崇信清水祖师的传统民间信俗。

清水祖师法号“普足”,俗名“陈荣祖”(又作陈昭应,1047—1101),是北宋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在安溪清水岩修道,被尊称为清水祖师。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记安溪清水岩:“宋僧普足建道场,岩中石隙出米,工竣而米绝。乡人祀之,祷雨辄应。”祖师逝后,百姓感恩,崇奉为佛,香火旺盛,被安溪人视为地方最重要的保护神,也被茶业尊奉为安溪铁观音的保护神。该信俗广泛流布于中国闽、粤、浙、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国家。

每年春节,迎春绕境是该信俗的主要活动。绕境3天,举行献花、献茶以及请“三忠火”(仪诣三忠庙拜祀张巡、许远、岳飞)仪式,以敬茶的方式迎请清水祖师下山。

该项目对于继承华夏文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研究价值。

 

嫘祖信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远安县

嫘祖信俗是在湖北省远安县嫘祖庙存续的一种祭祀先蚕的传统习俗。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清《五礼通考》卷一百二十六引《通鉴外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远安自古就是著名的“垭丝”产地,民间传说今苟家垭镇为“嫘祖故里”,祭祀嫘祖信俗世代相传,祭祀蚕神蔚然成风。初春桑树抽芽时举行初祭,又叫头祭。传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嫘祖生辰,是日为大祭,敬奉者多为女性。荆襄地区香客、商贾云集。秋季为末祭,恭送蚕神回天宫,恭请蚕卵入寝过冬,宴庆丰收。

现在,大祭以荷花镇嫘祖庙活动规模最盛。苟家垭镇也是一个祭祀中心。祭仪中的祭品以帛为主,主祭者和从祭者以蚕妇为主,童子为亚祭,是远安嫘祖祭祀活动的特色。

该项目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社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波罗诞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波罗诞是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南海神庙定期举行的祭祀南海神的传统民间信俗。

南海神庙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在波罗江上,庙有波罗树高大,因而俗名波罗庙。南海神历代受敕封,清雍正二年(1724)被封南海昭明龙王之神。往来进出庙前,祭拜祈福。

《广东通志》卷八《礼乐志》载,“南海神庙每岁春秋仲月壬日致祭”,是为官祭。民间以农历二月十三日为南海神生日,每年于二月十一日开始,举办庙会,规模盛大,称“南海神诞”,又称“波罗诞”。附近民众及香港、澳门、东南亚地区华侨信众蜂拥而至。

庙会主要的活动有祭海仪式、“五子朝王”活动、花朝节、章丘诗会、岭南民俗表演活动等。

 

悦城龙母诞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德庆县

悦城龙母诞是在广东省德庆县悦城龙母祖庙定期举行的祭祀海神的传统民间信俗。

悦城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时期,宋熙宁年间诏赠龙母为永济夫人。今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龙母生辰诞和农历八月初一至初八龙母得道诞时当地各界民众举办隆重庙会,求吉祈福,海内外信众络绎不绝。

龙母诞主要内容有万民朝圣贺诞、龙母沐浴、龙母更衣、慈龙孝子祭母、济物放生教化、圣迹瞻拜等。

该项目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亦有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研究价值。

 

长洲太平清醮

申报地区或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

长洲太平清醮是在香港长洲岛北帝庙定期举行的崇尚玄天上帝的传统民间信俗。

太平清醮又名“清醮”、“打醮”、“祈安清醮”,是由道教传统仪式演化成的民间信俗活动。

太平清醮于每年农历四月举行,抢包山和飘色巡游是两项主要活动内容。

太平清醮期间,北帝庙前会设立三个竹棚搭成高十余米的包山,每个包山挂上约一万六千个印有红色“寿”字的莲蓉包,又叫“平安包”。抢包山通常会在太平清醮的最后一晚举行。在村长一声号令后,选手们分别登上包山,争夺包子。据说取得包子越多,福气就越高,因而竞抢场面激烈。抢得的包子则会分派给其他居民“共沾福气”。飘色巡游,观者如堵;舞狮舞麟,欢腾热烈。

百余年前,活动由热心参与打醮事务的居民所组成的值理会组织。自2004年成立“香港长洲太平清醮值理会”为活动组织永久性机构,香港特区政府予以支持。

该项目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鱼行醉龙节

申报地区或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鱼行醉龙节是澳门鲜鱼行独有的一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又称澳门鱼行醉龙醒狮大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

舞醉龙源自数百年前的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珠海、澳门)。据道光《香山县志》载:“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转龙。”

每年四月初七傍晚,澳门从事渔业批发或零售的居民,便汇聚在菜市场,无分彼此,个个席地而坐,围台进餐,形成吃“龙船头长寿饭”传统。酒席间,舞动香案上的木龙祈福。四月初八舞醉龙巡游、免费派送龙船头饭是节庆中的主要活动内容。舞醉龙、舞醒狮是节日中的两项主要表演形式。

舞醉龙是澳门鲜鱼行全行会共同参与的节庆活动,由历任理监事会成员统筹策划组织。现在澳门各界广泛参与。

澳门鱼行醉龙节活动传承中华民族“龙”的精神,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与祝福,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进社区及行业团结协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亦有民俗学、历史学研究价值。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相关阅读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